电影《零零后》首映结束后,很多观众在朋友圈、豆瓣电影、大象点映、淘票票app和猫眼app写下对电影的评论和感动,同时也对影片本身和教育产生了很多思考。
昨晚20:00-21:30,电影《零零后》主创团队在微信群与两万多名微友线上互动。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家长和教师,就影片幕后故事、家庭养育、学校教育、城乡差距等话题与主创交流。
微友们提出的问题,是几乎所有家长和教师都关心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普遍的教育困惑。主创们的回答深入、质朴,在这里分享给你。
电影《零零后》主创嘉宾:导演张同道,制片人樊启鹏,执行导演喻溟,李跃儿芭学园创始人大李老师
会继续跟踪拍摄下去吗?
@全国观众分享群 Lily:现在我们看到孩子在学习中困惑与选择,也看到他们的成长。但即便是高中、大学也只是生命历程的一部分,他们也会面临择业,社会的挑战,包括现在社会正在飞速的变革。这群孩子面对的将来会是怎么样,也存在很多变数。不知道张老师还会以观察者继续跟踪拍摄下去吗?
导演张同道:事实上,在电影《零零后》上映的同时,我们的团队现在正在拍摄。已经拍完了柔柔大学开学的情况,现在正在拍池亦洋。还有刘嘉阳,还有梁昊天。我想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会继续拍下去。
@《零零后》发起人群 舟子:是不是拍摄本身就会干扰孩子的一种自然成长状态?导演张同道:拍摄呢,一定会对孩子的生活发生一些影响,但是这个影响不见得是干扰,也可能是促进。比如柔柔就会经常想到,特别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还是电影的主角儿呢,我必须挺过这些困难,否则张老师的电影怎么往下拍呢?”这个电影成为她前进的动力之一。我每次拍完一个段落她都会说,下边儿还拍吗,下边儿什么时候拍啊。
(电影《零零后》导演张同道和主角之一柔柔在拍摄中)大李老师:我来说一说在幼儿园时期的拍摄。大家觉得柔柔跟池亦洋已经从小学拍到了大学,他们可能是已经习惯了镜头,已经能够有思维,能够用他们的思维和见解,能够排除摄像机对他们的影响。但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这么小,是不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去思维,并且用自己的见解,去排除这个摄像机对他们的影响呢?我想给大家适当的说一下这件事情。刚开始,张同道老师和刘德东老师带着摄像机进入芭学园(当时叫“巴学园”)的时候,第一天、第二天,其实孩子们特别好奇,老想去摸他们的摄像机,去挡在摄像机的前面。而且对他们的人也很好奇,有的孩子就不工作了,站在他们面前,眼睛直愣愣地盯着他们。大家在《成长的秘密》里,可以看到锡坤正在从草丛里把球给抱出来,抱出来之后,他就把球往这个摄像机镜头面前一放,就死死的盯着这个摄像机。
(锡坤盯着摄像机看——09年公映电影《小人国》、电视纪录片《成长的秘密》剧照)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工作环境和他熟悉的人群中出现了一个陌生男人,提着一个东西,还加上打竿的,就是打录音的竿的这个老师。尤其那个录音的麦克上都套着一个厚厚的、毛茸茸的套子,孩子们对那个毛茸茸的套子就特别感兴趣,老想够着去摸它。那是前期的。后来摄像师在幼儿园里晃了两个月,其实两个月都没有真正拍什么,就跟孩子成天呆在一起。相机支起来,看看从哪个角度拍呀,要高要低这些。其实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忘了摄像机这件事情,我们都忘了,没有人再理摄像机了。摄影师刘德东老师说,什么时候我们把摄像机当成大立柜,就进入佳境了。后来什么时候我们把摄像机当成大立柜,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在电影中会看到池亦洋第一次拿棍子打人的时候,我冲上去。我穿的那个衣服都是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把谁的衣服给拉来穿上,那都不是我的衣服,就根本没想到摄像机会拍我,我打扮一下。一直到第一次看素材的时候,张同道老师非常生气,说“你看看你打扮的跟狼外婆一样,也不穿点好看的衣服,在镜头上那么难看”。我们看到第二次佳佳跟池亦洋打架的时候,我就已经打扮了一下,穿了红色裙子、灰色毛衣,镜头就看上去好看多了。到后来我就发现孩子们大哭打架的时候,他们(摄影师)冲上去跟着拍,孩子们该哭就哭,该喊就喊,好像真的是镜头对他们不存在了。那拍到最后孩子从雪坡上往下冲啊,这些事情就像旁若无人,根本不像有机器在。我也特别吃惊,就是一个事物如果在孩子面前长期出现的话,对孩子来说,它是不存在的。这也是发展心理学上所讲的一种现象,叫做习惯化。
(2008年,摄影师刘德东在拍摄李跃儿芭学园孩子和老师冲下雪坡的情景)如何把握养育孩子的“度”
@全国观众分享群 歌:“学会放手”“给予孩子空间”“相信孩子自己是有生命力的”等是影片传递出的一些声音,首先非常认可这样的教育理念,但是有一个疑惑,如何把握这个度?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探索空间,在孩子成长中哪些方面我们要提出严格要求,从而培养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的人?大李老师:好,我们先说一下关于把握度的事情。大家想一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咱们不说别的,就说养一朵植物肉肉,浇多少水、什么时候浇水,使得这个肉肉能够长得很好。浇的水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是不是?还有虽然它不喜欢水,但是你浇的水太少了,它也会枯死。那怎样才能够使我们知道养一棵这样的植物该浇多少水、什么时候浇?那就需要学习,需要了解这个肉肉的特性。这样你才能够知道把握很好的时机,才知道给它多大的空间。所以养育孩子莫过于要懂得孩子。
面对未来,00后10后最需要什么
@全国观众分享群 paopao:00后甚至10后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面临哪些挑战?与80后相比会有哪些周边环境的不一样?对于新一代的孩子,希望能给父母在教育重心方面有一些建议和提醒。导演张同道:我们拍摄的这些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现在已经到了大学。整体来看,这群孩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个性化,就是他知道未来我要去做什么。当然,这种动力也可能随着人生的逐步发展,还会改变。他们未来所要面临的问题,我想今天很难顾及。现在是个知识爆炸,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今天我们教孩子这些知识,到明天可能都变成了昨日黄花。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人格的建构,以及人生的信念。零零后的孩子面临这些不确定的未来,太多了,这是个空前全球化密集的时代。那么父母教给孩子最重要的不是那些知识。关键还是怎么去做一个有趣味的人,对生活感到好奇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敢于经历困难、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人。这样不管他将来遇到什么事情,到什么时候,他都有办法用自己积累的这些能力,去面对新的事物,解决新的问题。教育与家庭经济基础的关系
@全国观众分享群 福:纪录片里的孩子家境都还不错,好的经济基础可以支持孩子兴趣爱好的发展。比如男主角,可以有比较不一般的兴趣而且得到家长的支持,请问如何看待这样的差异化教育(有时候教育真的是需要经济基础的)?执行导演喻溟: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大家觉得池亦洋打橄榄球,好像是因为他的家境不错。实际上,池亦洋的爸爸妈妈在另外一场首映礼也分享了这个故事。池亦洋接触到橄榄球,父母其实一开始是不知道的。他在学校体育课体能测试的时候,老师给他推荐了橄榄球。因为他是那么壮,那么一个有激情的男孩子,很阳光。那他接触到橄榄球之后,大家都看过他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是比较没有自信的一段时期。当他接触到橄榄球的时候,他告诉我说,“我第一次穿上那个甲戴上头盔,我觉得找回了自己。”
大李老师:我认为这个电影的意义不在于说,柔柔跳了芭蕾舞还是池亦洋打了橄榄球。电影里边所显示给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童年的时候我们对孩子在意的和保护的是什么,我们帮助孩子建构怎样的人格特质。他后来上小学、初中、高中,出国遇到困难时,他的选择是什么,他的态度是什么。这是我们要看到的。你的孩子可以不打橄榄球。比方说池亦洋是透由打橄榄球找回自信,由这个自信所散发出来的内在动力,使他又用在了学业这方面困难的克服上,是产生了一个互相促进的作用。这样的案例其实在全世界有很多。你的孩子如果不能打橄榄球,可以去捏泥、去画画,去做饭炒菜,它的性质和它对人的作用、对人的意义是一样的。并不在于有没有钱打橄榄球的问题,是在于孩子遇到困难和坎坷的时候,我们成人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和态度去帮助孩子。我们的孩子有没有建构起能力,在遇到坎坷和困难的时候,能够知道自己是遇到困难了,自己是掉在坑里头了,能够自己去求助。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他自己能跨出来,他就跨出来了。如果自己不能跨出来,他起码知道求助。那在求助的时候,家长是怎么帮助的,是指责他太笨了,那么无能,还是真正地切实地像池亦洋的爸爸妈妈那样帮助他。
城乡孩子教育差别
@全国观众分享群 三宝:有人说电影《零零后》主人公生活在城市而且是城市中的特例。虽有一些教育的共性问题,但是并未反映教育的全面和比较突出的问题。而且城乡孩子的教育环境差别太大,农村家庭的借鉴意义不大,请问您怎么看?执行导演喻溟:好的,我就接着把刚才的一个细节补充完。池亦洋接触到橄榄球之后其实是自己去找了一个球队,但是他找到的是一个成人球队,因为他像他这样的中学生的橄榄球队基本上没有。所以他是成人球队里面唯一的一个孩子,他们冲撞得也很激烈。父母一开始也是持一些怀疑、观望态度,就看看他到底会怎么样。后来他真的是不管刮风下雨都坚持训练。而且他从家到那个训练场,时间还挺长,一个多小时去,然后再回来。看到他那么喜欢橄榄球,是真爱橄榄球,父母才同意他继续打下去的。大李老师:我来分享一下城乡差别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注意一件事情,我们用『爱孩子、尊重孩子和懂得孩子』这样一个信念来去正确地帮助孩子,这个无论在哪儿都能做,因为做这件事情不需要花钱,不需要。关键的是,作为一个家长,你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必须对他负有一种责任,就是把他培养成人,不能让孩子的物质身体里边装着一个魔鬼,或者装着一个地狱。我们人的物质身体里装的那个精神,有可能是一个君子的精神,有可能是一个圣人的精神,也有可能是一个魔鬼或者畜生的精神。那么这个枢纽在哪里,就在我们父母的手里,就在老师的手里,在教育者的手里,所以教育是人类升沉的枢纽。那这个枢纽并不是非要用钱去买。我们不要因为我们住的地域、我们的经济情况,以这些外在的因素去干扰我们爱孩子、尊重孩子,下工夫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孩子。不要用这些事情把我们的心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我们就不会认为,住在的城市差别和经济差别是我们能不能正确帮助孩子的关键。
@全国观众分享群 玮:孩子大学甚至中学就出国的占比毕竟不高,北京上海略多些。是否考虑未来在某二三线城市继续积累素材,剪出一版反映国内上学的孩子成长经历?制片人樊启鹏:我们总共拍的孩子最早从幼儿园的时候是18个。到小学以后,因为去了不同的学校,一直跟下来有12个。在这个电影里是两个主人公,恰好是都出国的。另外我们在17年播出的五集电视版《零零后》里面,其实有好几个孩子是在国内。另外,我觉得一个作品里面可能也很难去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方方面面。我们的创作也可以在其他的作品里面来体现。这个观众的问题也非常好,其实我们纪录片中心还有很多其他的创作,有一些其他题材也欢迎大家关注。
来自@全国观众分享群:我儿子7周岁,现在就像一个池亦洋和柔柔的综合体,多动、不守规矩。在原来的幼儿园被老师同学孤立,导致自卑敏感缺乏安全感。前天刚注册上一年级,第一天就被老师说是不是多动症。我担心孩子会不会又重蹈覆辙,被老师贴标签被同学孤立,从此破罐破摔下去。在现实情况下,基本不可能遇到像大李老师那么耐心又专业的小学老师,请问我该怎么解决这个状况呢?大李老师:我来回答一下这个朋友所提出的孩子的具体问题。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到了7岁,我们才看到孩子身上出现了这些状态,要帮助孩子把这些对他未来的生活不利的状态拿掉,已经稍微有一点晚。但是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把孩子从泥潭里拉出来,任何时候都不晚。孩子出现了一些,我们叫做品行建构方面没有建构好的状态,有很多原因。有些孩子是气质类型的原因,就是说,他的神经的兴奋控制系统的原因导致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他会在需要安静下来的时候不能够安静,需要专注的时候不能专注,需要睡觉的时候睡不着,就会出现这种状态。还有一些情况是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大人不懂得孩子。在孩子需要按照苍天给他们所规划的,像任何一个生命所具有的那种自然发展轨迹和规律去发展的时候,我们成人不断地干涉他们,不断地阻挠他们。那你把一颗小苗用石头压起来,不让它直着长,他也会歪着从石头底下长出来。作为人来说,最可怕的是,如果我们不让他按照自然的发展规律去发展,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心智的紊乱,多动,情感变得麻木等等。所以我们说6岁之前非常重要。如果六岁把人格建构好了,那么6岁之后孩子进入小学,接下来十几年的学习生活所使用的支持就是这个基础,就是6岁之前所打下的人格基础。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幼儿教育要朝向人格建构。如果幼儿教育不是建构人格,而是给孩子去学习知识,那么这个教育就不叫做幼儿教育。
(溪溪、柔柔和宝宝-大胡子老爹2006年摄于李跃儿芭学园)那我们已经把孩子养到了7岁,孩子上小学了。在幼儿园时看到孩子有需要帮助的问题(比方说像柔柔小时候被群体所排斥),我们却没有在幼儿园拼命地帮助孩子,把未来有可能因为这些问题带来困难的这个根源给他拔掉。那么到了小学,孩子要面对学业成绩,面对整个班级,那么多的学生都要冲刺这个学业成绩,老师很难有力量和心力帮助你的孩子去解决这些问题。我自己也最怕到了这个阶段,孩子要坐在课桌后边,要控制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大脑飞快地去工作。在这个时候,孩子没有成长起这个能力,家长跑来问怎么办。因为,第一,孩子没有那么多时间了;第二,家长没有心力,在孩子小的时候也没有学习到这种能力去帮助孩子。除非这个家长真的奋起要救自己的孩子,去发奋地学习。像在芭学园,每年都有初级中级高级的培训,去手把手教给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很长时间细致的指导,因为人类是最复杂的生命,远远比航天工程复杂。所以在这个交流中没有办法很好地帮助到这位朋友,去具体了解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去樊登知识超市听我讲的《让孩子回归个性化教育》,听完以后,如果有机缘我们还能碰到的话,可能会帮到你。养一个孩子,很难不学习就能养好。养出问题来再去解决,那是让孩子最痛苦的事情,家长也痛苦的不得了。家长可以不帮孩子,但孩子可能一生就在痛苦中度过。所以任何时候,你的孩子即便50岁了,你活着,你都要去补这一课,都要去帮助孩子,把他拉出泥潭。
坚持拍摄12年的理由是什么?
@全国观众分享群 可的白了:拍摄12年,让导演坚持下去的理由是什么?导演张同道:大家知道,我如果拍普通的幼儿园,我可能拍到的都是一样的孩子。因为孩子到了幼儿园之后,干什么怎么干,和谁一起玩儿,都是老师确定的,孩子的个性没有展示空间。我一到芭学园就看到了生龙活虎、阳光灿烂的这些孩子,一个个个性鲜明。我几乎没有在别处看到过这么生龙活虎的孩子(我说的是在公共场合)。这给了我非常大的一种动力,因为电影的核心是要拍出有个性的人,拍出有故事的人,而不是拍出千篇一律的英雄模范。让我们拍摄下去,最核心的动力是对一个生命成长历程的好奇。比如拍完幼儿园,我觉得池亦洋非常有力量,可是我很想知道他在小学里会变成什么样。果然一到小学,他就垂头丧气,每天都受到折磨。我想,这样一个曾经阳光灿烂、一身是胆的孩子,难道就这样在衰败中度过他的一生吗?所以就又拍他的初中高中,我看到了一个年轻人找到生命的力量,找回了脸上的阳光,找回了生命的自信。生命是我们追寻的契机。
(池亦洋小学时期回到李跃儿芭学园-电影《零零后》剧照)
@全国观众分享群 微笑里:这部纪录片,是否受到BBC跟拍的《人生七年》的启发,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之处?执行导演喻溟:《人生七年》真的是珠玉在前。拍了那么多年,每7年拍一次,现在已经到六十三年了吧,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我们不能说之前没有看过,我们都是学电影的人。不太一样的呢,是我们一开始没有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社会调查。所以我们一开始是扎根在芭学园,用很多细节,用长时间的跟踪,来看到孩子们成长的一点点的变化。用很多的细节,你才可以积累起一个人细腻的变化,这跟《人生七年》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请大家去电影院里找两部片子的不同,每个人找到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
@全国观众分享群 jenny:在您眼里的零零后与过往的80/90后,本质不同在哪里? 当第一批零零后成年,他们的未来10年,历史机遇&使命是什么?导演张同道:每一代人都带着自己时代的烙印。50年代60年代的人,对饥饿是摆脱的记忆。70年代的人就开始有吃的,但是物质很贫乏。80年代,整个社会弥漫在一种理想的开放的状态,精神十分愉悦,但物质是短缺的,买个东西都要排队,都要用票。90年代,全民都觉得自己很穷,都开始关心钱包。2000年,中国加入WTO,应该是2001年,接着大家的钱包就开始比过去要丰厚一些,私家车、大房子、出国游陆续就出现了。这些背景它是无意中就成为孩子生活的一个环境。中国虽然地区有差距,东部西部有差距,但是整体还是比过去富裕的。零零后的孩子,一般温饱都不太成问题了,而家长们更多开始关心孩子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能够让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将来会遇到什么,我们现在很难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因为世界发展得太快了。机器人来了,虚拟世界来了,信息时代来了,孩子们会遇到的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我们唯一能够给他们带过去的人生资本,就是学习的能力,人格的尊严,以及面对困难、面对问题所具有的信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怎么说,终究人还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零零后恰好就是人类大跨越、大发展中非常核心的一代。
(电影《零零后》剧照)
很难推动家长去学习,怎么办?
@全国观众分享群 哼哼哈嘿: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刚才老师讲到“度”的问题,讲到需要学习,很赞同。但很多时候就是很难推动家长去学习,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只是焦虑,推荐学习看书却丢弃。是因为家长还没有觉醒?还是我们方法还有欠缺?大李老师:非常感动这位幼儿园老师在此时此地,提出这个为了孩子们所提的问题。的确是,在孩子的幼儿园时期,我们必须带着家长一起成长。一个好的幼儿教育,它一定是围绕着孩子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成长的,园长、老师,包括幼儿园的厨师、后勤支持,以及家长们,要共同成长。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给孩子的成长环境。我刚开始搞这个教育的时候,并不在北京,而是在我们中国的大西北,宁夏的一个二线城市,还没有在首府。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我发现家长们在用爱孩子的心理做着错误的事情,我真是急死了。那个时候我是看到一个家长抓住一个家长就说,一直劝到他们能够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去改变自己的行为,能够爱护孩子并且维持。我觉得当我们的使命感和信心真的冲击到我们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的时候,我们只能做这一件事情的时候,奇迹会发生的。所以说,我们搞幼儿教育的人要有信心,因为家长爱他们的孩子,他们能够辨别什么样的教育对孩子是好的。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方式。就是说,如果给一个婴儿去吃玉米的话,他肯定吃不了,那我们的责任是要把玉米加工成玉米奶,喂给这个婴儿。所以做教育的人有一个天责,就是为孩子去帮助他们的家长更懂得孩子。
应试教育与生命教育
@全国观众分享群 快乐牛牛:当今国情下,在“应试(功利化)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矛盾中,父母应如何做好孩子的教育?大李老师:无论应试教育还是什么教育,不管哪个名头的教育,孩子必须在一个真正的爱的环境中,在一个懂得的基础上,教育者能够创造出正确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所以不要用这些个不同的教育的名称,拿来阻挡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去帮助我们的孩子。生命教育也是帮助到孩子未来能够对社会有建设性行为,能够完成他的学业,能够使他的学业成绩很好。应试教育也是的,在应试教育中也有非常棒的老师,他们的课堂跟所谓的生命教育没有什么区别。人的本质在一个“人”的范畴之中,所以对人的教育也在人的范畴之中,不会超出太远。教育人的模式一定不会是教育猴子的模式,所以我们不要以这个想法来阻碍我们去正确地帮助孩子。
影片没有剧本
@全国观众分享群 EDiolie:没有剧本,没有设定,影片的高潮部分如何处理呢?
执行导演喻溟:我们这个片子的剪辑确实非常难,就这两个孩子来说,我们的拍摄素材时长都不少于300个小时。然后又是两条线索,三个空间,所以我们来来回回改了非常多版本。但是无论怎么改,影片的高潮都是孩子生命的那个高潮。我觉得是随着他们自己的成长,然后他们到那个时候。像池亦洋,我们一开始跟着他训练橄榄球,是根本没有想到会走到那个高潮部分的。其实我们是跟着孩子,去观察他,然后长期的陪伴,最后等到了那样的一个高潮的部分。柔柔其实稍微要晚一点,因为柔柔在美国有一些挫折,然后她回到了芭学园。她在芭学园跟小孩子的相处中,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得到了帮助,她开始想要转变。确实是没有剧本。我们来来回回,改了无数版本,张老师给我整体推翻都有两个版本。所以我们最后选择了时空交叉的方式,而没有线性地从小到大这样的一个剪辑的顺序,也是希望能够把长大和小时候进行一些对比。然后你能看得到孩子的变和不变,特别是到影片高潮的部分。
家长怎样进行新教育
@全国观众分享群 kein:在对现有公立教育失望的情况下,普通家庭的家长可以怎样进行新教育?大李老师:其实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没有一个完美的,挑不出来问题的。因为我们人类的每一个群体、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属于自己发展的轨迹。任何一个教育都不可能适合所有被教育者的这个轨迹。所以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任何一个教育都有不适合他的地方,对他来说不完美的地方。所以说像大家对现在的公立教育有失望,其实很多优秀的老师是在公立教育体制之内。很多家长也对私立教育有很大的不信任和不满。没有新旧教育,只有适合不适合孩子。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如果你的孩子进的学校,个别老师对你的孩子是有破坏的,对他的自信、自尊,对他热爱学习和学习的动力,这些能够学习好的先决条件是有破坏作用的。而且,使得你的孩子因为这个老师的错误做法而一生都讨厌学习,这是需要我们出面去帮助孩子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帮助并不只限于孩子身上,也包括改变孩子环境中其他人的错误做法。比方说去想办法改造这个老师,去影响这个老师,使这个老师发生改变。这样的事情,在跟随我们这个教育的群体中发生了很多。很多家长就是在十几年中一直在做这样的事,他们的孩子没有上芭学园这样的学校,上的是普通的学校、非一线城市的公立学校,他们也是一样地影响到老师。你要相信每个人的心的本质都是善的,每一个老师都想把孩子教好。很多公立学校的老师看到芭学园的教育,看到芭学园的书,也是非常感动,也是跑来参观。他们会在可能的范畴内去实践这个教育,创造出更多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他们都会愿意这样去做。所以说,如果孩子的环境不够好,那么家长就要去改变孩子的学习环境,不要管公立还是私立。
(导演张同道、大李老师、池亦洋2016年在李跃儿芭学园)
@全国观众分享群 云石:电影海报上有一句话是“献给中国父母的一封家书”,请问导演怎么解读这句话?导演张同道:我为什么要把它叫一封家书,我不光是导演,我还是一个教师,还是个父亲。我们很难预测孩子12年之后是什么样,但我想通过12年的跟踪,让家长们预先看到在12年的成长中都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经受了什么样的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每个家庭在电影中都可能会找到自己的共鸣点。我也是个家长,我希望给全国的同行们一起交流交流,唠唠家常,说说孩子,说说未来。所以它是一封给全国家长的一封电影家书,希望能够给中国的家庭提供一点借鉴。所以特别希望喜欢这部电影的家长们行动起来,邀请你的朋友、亲人坐到电影院,让更多家庭、更多人看到它。把我们从这两个孩子的成长故事所受到的启发,分享给更多人。谢谢各位,也祝愿大家家庭幸福,孩子有光辉灿烂的未来。9月3日,也就是今天,电影《零零后》在全国艺联影院上映啦!
延展阅读:
很少看见这样一部教育的片子 | 电影《零零后》首映礼
电影《零零后》&《小人国》幕后故事 | 李跃儿做客BTV《五星夜话》
电影《零零后》:带着安然的心去支持孩子度过困难和坎坷
这个电影呈现了孩子在幼儿园真实的情况 |《小人国》首映研讨会
纪录片《成长的秘密》3-5集:孩子王池亦洋 | 重温经典
纪录片《成长的秘密》10-11集:梦幻公主柔柔 | 重温经典
李跃儿解读: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小人国的秘密